内容提要:改革以来,多种经济成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
空前发展,目前已成为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生力军,在我
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要从国有企业实行
战略改组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
明确国有小企业放开搞活的标准,同时对小企业改革中的资
产流失、逃债、刮风、强迫入股及相关的深层次问题要作深
入分析并妥善处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
些政策性意见,加强监督和指导。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议在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设立负责中
小企业的专门机构,尽快组织制定《独资企业法》、《中小
企业基本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能够有力促进小企
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
的社会网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
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近一个时期,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除了中小企业本身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之外,还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遍及全球,引发了人们对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小企业作用的反思和再评价。第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减慢。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至关重要。第三,实施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方针,人们感觉:“抓大”力度大,推进措施比较得力;“放小”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政策指导。第四,国有小企业改革中出现了一些不太规范的做法。我们认为,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都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空前发展。表现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迅猛发展,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遍及城乡,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辅相成的格局。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比重大。多种经济成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数量极为庞大的企业群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公有制保持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必要条件。由于非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成为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千千万万个具有独立意志和追求自身利益的企业,市场竞争就没有原始动力,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无从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就失去了实施的对象。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投资小、人员少,经营方式机动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快,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和运作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能否保持较高速度的稳定发展,具体到今年能否保持8%的经济增长,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市场需求看,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中小企业大多数分布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纺织、家电、食品等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行业和服务业,是活跃和繁荣市场的主体力量,为我国消费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方面,从兴办“三来一补”加工企业,到大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创办“三资”企业,以及在沿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国大宗的出口产品,如服装鞋帽、玩具、手工艺品、五金工具、轻纺产品等,也主要靠中小企业提供。
我国县及县以下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中小企业上缴的税利。乡、村两级企业有20%左右的利润直接用来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无论在生产资料还是在日用消费品方面,都开始显露出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为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三)中小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场所
通过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增加就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政府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创造新就业岗位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国有三次大的就业压力都是通过扶持发展中小企业而逐步缓解的: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大批回城知青的工作安排;“三产”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发展,缓解了大批待业的企业职工子女及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压力;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更是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从业出路问题。当前,我国大量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也还需要通过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来缓解。据国家工商局提供的资料,1997年我国共有418万下岗职工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再就业,占当年安置下岗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事实证明了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所发挥的突出作用。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国家,在当前的经济转轨时期,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因此,把着眼点放在中小企业,大力扶持集体、私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鼓励政策,不是权宜之计,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企业组织合理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社会化生产不发育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企业群体结构不合理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力,阻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中小企业要以大企业为自己稳定的市场,并追随大企业开拓了的市场;大企业要依托众多小企业,为其提供大量廉价的零件、部件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支撑,两者相得益彰,各得其所。这是在转向买方市场后,企业为适应消费者多品种、个性化、低成本和快速交货的要求所必然追求的合理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合理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群体结构,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联盟,实现社会化协作、专业化生产,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高度发达的中小企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虽然目前主宰世界经济发展的仍是传统产业,但“知识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已在发生作用,人们对无形资产日益重视,对高科技人才高价定位。在超常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组织形式也展示出一些新的特征,深度专业化的小型企业与高度社会化的组织运行方式的结合尤为引人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中小企业在这方面都有非凡的表现。我国的四通、联想、方正,美国的微软、康柏、苹果等企业,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势必要担当重任。
近两年,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经营困难,速度滑坡、效益下降、亏损增加等问题。以往中小企业主要靠数量、速度拉动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其脆弱性已经并正在更为深刻地显露出来。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顺利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上,国有小型企业的改革带有一定特殊性,既有难度又有示范意义,是我们首先要研究解决好的。继续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国有小企业改革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下进行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抓大放小”战略方针的提出,以及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都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当前,我们的思想应当更好地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从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的高度,充分理解推进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在有关问题上进一步统一认识。
要坚持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方向。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国有经济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行业布局上要有进有退,适当收缩战线,解决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目的是要把五指收拢起来,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形成拳头,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由国家直接办众多小型企业,实践证明是我们办不了、办不好、也不应该办的事。因此,对于大多数国有小型企业来说,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积极选择非国有的财产组织形式是适宜的。
要深入理解国有小企业放开搞活的内涵。放开是手段,是通过把国有小企业放到市场中去,达到搞活的目的。“放开”放什么?一是放开所有制形式和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由小企业根据自己经营需要、生产发展水平和职工的认同程度,选择适合的财产组织形式;二是放开企业的经营权,把法人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完整地放给企业;三是放开小企业的人事管理权。企业经营者按照企业财产组织形式依法产生,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改变由上级政府部门或党组织直接任命的做法。这三个方面的“放开”,是国有小企业搞活的基本前提条件。
要明确国有小企业放开搞活的标准。第一,积极引导集体经济和其他非公有经济进入小企业,国有经济从非公益性小企业逐步退出。如果改来改去,很大一部分小企业还是由国家来办,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就无法实现。第二,真正实现政企职能分开。小企业不再是政府部门附属物,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优胜劣汰;政府部门不再插手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解脱由于国有小企业亏损、破产所承担的经济上的无限连带责任。第三,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扭转目前众多国有小企业亏损的局面。
(二)要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有小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国有小企业改革触及到传统的产权关系、所有制结构,没有千千万万个小企业的实践精神,不足以推动这样一场大的变革,在变革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对已出现的如国有资产流失、逃债、“刮风”、强迫入股等问题,我们一要高度重视,及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二要正确对待、加强引导,要密切关注改革实践,认真分析研究表面现象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在利益格局调整面前,如何维护公平、公正。改革触及到生产关系方面的矛盾,必然带来利益的重新调整。现在往往是各方强调各自的利益,如:改制中重地方利益、出资人利益,不注意保护债权人利益、银行利益。又如:资产评估,买方是外地企业,价值就高估,买方是私人、熟人,价值就低估,很难说资产评估了就不流失。目前国资、财政、土地、房地产等部门都有自己的评估机构,重复评估,企业不堪重负。再如:职工入股只关注红利,不考虑风险,赢利就要分红,亏损就闹退股。甚至有少数经营者凭借权力钻空子分割国家利益、集体利益。
二是面对新生事物,如何引导和规范。最典型的是股份合作制,它包容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具有集体经济性质。这种形式既可以吸收资金,又可以强化职工的主人地位,操作简便又容易为各方面接受。在国有小企业改革起步阶段,有些地方选择股份合作制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股份合作制毕竟不属于独资、合伙、公司这些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职工均衡持股未能很好解决动力机制问题;职工股权设置相对封闭、固化,不利于吸收外部资金扩大企业规模,也不利于在企业间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三是政府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责,对改革给予正确的引导。目前有些地方不注意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将国有小企业改革简单化,把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复杂工作全部押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不明确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转换经营机制,关键是要实现自负盈亏;不明确改革只是基础,搞好放活还是要靠“三改一加强”,靠针对具体情况综合治理。有的地方强制推行某一种改革形式,靠行政命令定指标、限进度,强迫职工入股,寄希望于“一股就灵”;有的地方把精力过分集中在一个“卖”字上,认为只要卖出去,就一了百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以上这些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解决不好,不仅会阻碍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而且会给集体、乡镇企业改革带来不利影响。除了要求地方和企业要把握方向,依法操作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性意见,加强监督与指导。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许多国家设立了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应的民间服务机构,并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许多国家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都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协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二是都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三是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如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制定比较优惠的融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订货合同,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信息等等。事实证明,重视中小企业已成为许多国家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
借鉴国外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对如何扶持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正处在十分关键的时期,全党全国正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我们一定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抓大放小、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高度,从整个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地抓好这件事。各级党政领导都应当抽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指导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在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设立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专门机构
多年来,我国政府中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中小企业的工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指导不够、扶持不力的局面。统计部门、工商部门、农业系统以及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标准和口径,以至于很难提出全面、准确反映我国中小企业状况的权威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又适逢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大好时机,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尽快在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内设立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专门机构,已是当务之急。
(三)尽快组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差距很大,许多方面还是空白。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明确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落实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与促进的有关政策、措施,是我国当前立法工作的迫切任务。一方面,应尽快出台规范市场主体尚缺的《独资企业法》以及与私营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规范,进一步明确与完善中小企业的不同组织形式和财产权利,确立其法律地位;另一方面,抓紧制定以《中小企业基本法》或称《中小企业振兴法》为主体的,旨在扶持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同时,加快已经启动的《反垄断法》的立法步伐,防止和处理垄断行为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造成的损害。
(四)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比较重要的如:
1.促进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政策。一方面是改制行为的规范,要明令制止各种不规范行为,同时抓紧制定有关规定,如股份合作制企业规范意见等,引导改革坚持正确方向,加大力度。另一方面,要综合研究国有小企业的改革成本,稳妥、有效地协调成本的付出,综合平衡国家、地方、企业及职工的利益分配,使改革顺利推进。
2.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目前我国缺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稳定和融资渠道。可借鉴国外经验,筹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其来源可包括出售国有中小企业的收入、对中小企业经营收入一定比例的提取和适当的财政支持。该准备金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有权威的民间服务机构掌握,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同时,还可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支持以及在银行中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或筹备建立中小企业银行等。
3.支持中小企业涉足高科技产业,发展风险经营的政策。中小企业是参与风险经营的生力军,对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中小企业产业档次,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以及留学归来人员转让科技成果或创办各种风险企业,政府在资金、税收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4.鼓励高学历、高能力人才进入中小企业的政策。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稀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家机关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中人才相对集中,有些人才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应制定鼓励现有在职管理和科技人员以及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进入中小企业工作的优惠政策,使他们学有所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5.扶持中小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业;对有污染的企业,促使其布点相对集中,对其投资治理污染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同时,政府筹集必要的环保资金予以支持。
(五)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社会网络
中小企业的个体势单力薄,其发展有赖于社会服务网络。比较重要的如:①信息网络,为中小企业取得各种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②生产组织网络,组织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形成中小企业网群,实现优势互补。③技术开发网络,在一些中小企业集中的城市建立科研技术中心,直接向企业输出比较成熟的技术,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④物流服务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外贸代理等中介服务,降低企业成本。如上海搞了中小企业优质产品配售中心,反映很好。⑤人才培训网络,为中小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日本设有中小企业大学,从一两个小时的纳税员培训,到系统的管理人员、经营人才培养,一应俱全,很受企业欢迎。
另外,尽快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一个为职工减少失业之忧的社会安全网,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